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并强调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十五五”时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能?近期记者带着问题走进山东,深入实践前沿,见证高质量发展如何打通关键节点,技术创新如何穿凿壁垒,新质生产力如何从理念转化为企业车间里的机器运转、代码流动与技术革新。
AI开始“流水线”生产
当前人工智能开发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导致算力供给受限,大模型开发“手工作坊式”效率低,难以批量适配千行百业需求的问题。浪潮集团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正是冲着这个“卡脖子”问题去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走进这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我们感受到了AI流水线上的生产“模”力,AI正在这里“批量生产”。

图为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 浪潮集团供图
在集成车间,工作人员手持遥控操作设备夹取苹果,身旁的机器人精准还原他的手部动作,这便是抓握数据的采集工作,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被摄像头精准捕捉记录下来。为了保证智能体的实际运行效果,工程师大量采集数据对其持续训练,通常单一动作要采集上千条数据,而泛化动作要采集十几万、几十万条。
为了突破算力瓶颈的制约,提升大模型开发效率,浪潮集团一方面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设定研发投入最低值并纳入考核。另一方面,与联盟成员单位联合攻关,共同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技术实验室、适配中心等,补齐基础性、平台型技术短板。通过坚持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不断研发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为“现代工业”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集约高效量产,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现在千台服务器、超1000P智算算力组成的算力集群能够昼夜不停地培育“模型幼苗”,“模型开发周期从90人天压缩至20人天左右,效率提升75%左右。”企业负责人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AI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既要突破效率瓶颈,更要在外部压力下筑牢自主可控的根基。浪潮集团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也为其他科技企业提供了技术落地的有益参考。
车间工人变为“设备管家”
数字化作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出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为一家有50年历史的传统药企,曾经的齐都药业传统输液车间装备落后、效率低、能耗高,人均年产能仅80万瓶袋;国外全自动制袋灌封设备垄断市场,一台售价超千万元,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推动降本增效、加快国产替代,成为其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这不是简单买机器,而是要重构生产体系。”企业负责人说。转型之初,“原来车间里的老操作工,一辈子只会拧瓶盖、贴标签,智能设备一进来,没人会用。”面对数控系统“不敢碰、不会用”,企业没有简单“换人”,而是对先进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进行“分层级、多形式、重实操、可持续”的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岗位练兵相结合,仅用了半年,80%的员工完成从操作工到“设备管家”的身份转变。

图为齐都药业年产10亿瓶袋超大型大容量注射剂生产项目。 齐都药业供图
没有自主的研发,智能制造的基石就不牢固。“进口设备不仅贵,售后服务的响应也要等2周,疫情期间更是‘断了线’。”企业负责人回忆,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一条进口生产线出现故障,“生产线眼看要停摆,当时我们咬着牙决定自己上”。企业联合新华医疗组建自主攻关团队,驻扎车间3个月,每天拆解进口设备的零部件绘图,反复测试不同材质的材料性能、编程控制,最终攻克“连续式恒压灌装”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制袋灌封一体机,不仅价格比进口设备低40%,还能根据国内药企需求调整袋型规格。
如今,这条年产10亿瓶袋的生产线,人均年产能跃升至400万瓶袋,设备数控化率100%、联网率95%。
从人工灌装到智能生产,齐都药业的转型告诉我们新质生产力不是靠“砸钱买设备”就能实现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革新,更需要整个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解决人才适配问题,比技术引进更重要;只有突破技术自主问题,才能避免被“卡脖子”。
传统产业选择“绿色转身”
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为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为底色。石化产业是传统高耗能行业,在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鑫泰石化曾面临困境:一方面,传统炼化业务产品单一,以液态油品为主,利润空间窄;另一方面,能耗标准持续收紧,从满足基础标准值转向符合更高标杆值,“保利润难控能耗、控能耗难保利润”的矛盾必须解决。
如何在绿色转型与效益提升间找到平衡点?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搞‘一刀切’的停产,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绿色升级。”依托“一基四柱”(以石油炼化为基,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为柱)的主业格局,鑫泰石化重点建设绿色低碳烯烃一体化系列项目——这条生产线从原油炼制起步,不只是生产传统油品,还延伸出苯酚、丙酮、双酚A等高端化工产品,让产品形态从液态向固态化工新材料延伸。

图为绿色低碳烯烃一体化项目。 鑫泰石化供图
传统石化企业以生产汽油、柴油为主,利润薄、能耗高,而高端化工材料利润比成品油高,且能耗更低。“企业的产业结构从基础化学产品占比78.85%,优化到高端化工新材料占35%,专用化学品占47.05%,成品油的占比优化至17.95%。”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企业转型升级后,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优于国家标准值的60%,多套装置的单耗优于同行业知名企业的同类装置,产品附加值提升了25%。”
鑫泰石化的转型是我国传统产业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加速转型升级的缩影。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不是新质生产力的对立面,只要找准发展方向,解决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的实际问题,传统产业同样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浪潮集团通过基础创新赋能千行百业,齐都药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提质增效,鑫泰石化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质量发展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企业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中“干”出来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扎根实践,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提质增效为标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站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期,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企业带着问题去创新、迎着困难去突破,让创新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支撑。
(采写:舒予 审核:王兆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