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很多家庭的“刚需”,直接关系着亿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实现方式也呈现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
服务内容上,从生活照料为主的基础性服务向长期照护为主的专业性服务转变。当前,老年人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核心需求发生变化,失能失智等长期专业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相关生活照料内容与家政服务、居民服务、物业服务等不断融合发展,以失能长期照护为核心的整合式照料备受青睐,许多失能老年人迫切需要助医、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另外,随着养老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成为供给主体,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养老服务逐步从补缺性向普惠性转变,从基础性服务向改善性服务拓展。
服务模式上,从家庭赡养为主向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为主转变。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空巢化,适应解放家庭劳动力从事社会生产需要,传统的“养儿防老”、“轮流赡养”等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持续,社会化养老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同时,受传统习俗和养老成本的影响,多数老年人倾向于“晚年不离亲,养老不离家”等得到更多外部支持的居家养老。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类机构”的专业服务成为优先发展方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这既是对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贯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形态的关键突破。社区汇集了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各类服务资源,既可通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等方式,将机构养老引入社区,又可通过开展上门服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等方式,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便于老年人享受到“床边”、“身边”服务,主动赋能居家养老。实践中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的嵌入式服务、“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等新兴业态,串联起“社区+居家”的全链条服务。
需求层次上,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逐步向追求自立和自我实现转变。《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工作的五个核心理念是“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随着我国“60后”人群陆续进入老年,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被广泛接受,追求“体面有尊严地老去”成为共识。老年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多追求丰富多元的生活享受、感情归属和自我实现。养老服务向更加注重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主动享老”逐渐取代“被动养老”。在养老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尊重老年人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发老年人内在活力和潜力,避免过度照顾。旅居养老作为融合养老、旅游、健康、文化、教育、体育等行业的新业态,已使老年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成为日常所及。
服务手段上,从劳动密集型服务逐步向人工智能和智慧辅具用品广泛应用转变。接触性是养老服务的典型特征,养老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是全天候、全方位、高频次、近距离的直接接触式服务。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智能化辅具用品的普遍应用,一个新的趋势正在形成,即以智能设备为基础设施,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为要素,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共同构成全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链。在需求端,通过老年人能力评估,建立数据采集、归集共享、质量评估等工作机制,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动态调整、实时归集更新老年人数据和服务需求。在供给端,基于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将养老服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以数据和算法为手段,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化、智能化对接匹配。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品嵌入养老服务应用场景,进一步改善老年群体用户体验,有望成为推进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
详见: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唐承沛文章《办好老有所养这件“国之大事”》
(策划:郭斐然 审核:王兆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