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个别国家关税霸凌甚嚣尘上,世界经贸秩序遭遇重大挑战,国内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仍显不足。面对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力攻坚、砥砺奋进,有力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着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了增长5.4%的好成绩。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得到巩固的同时,“进”的新空间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呈现向新向好态势。
图为2025年1月29日,在南京铁路物流中心尧化门站货场,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准备发车。当日是农历大年初一,一列满载110标箱纺织品、汽车配件、电子机械设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南京铁路物流中心尧化门站货场启程,开往俄罗斯莫斯科,这是农历新年南京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新华社发 苏阳/摄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在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等带动下,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31.9万亿元,同比增长5.4%,分别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加快0.4和0.1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有望继续保持领先。从生产需求看,有力的政策支撑、茁壮成长的新动能推动了产需增长提速。全部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分别增长6.3%、5.3%、4.6%、4.2%,均快于上年全年。从就业看,经济增量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政策强化,保障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从物价看,虽然食品、能源价格下行等导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但更能反映供需关系的核心CPI上涨0.3%,保持温和上涨。从国际收支看,外贸韧性持续彰显,企业抢时机快出货,带动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并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开拓新天地、注入新动能。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光纤制造、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增长均超20%。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数智化发展水平提高。一季度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2%,截至3月末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3.5%。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持续深化,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一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截至3月末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数达2.18亿户。
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稳步实施,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经济向“新”向“绿”特征更加明显。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一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7%、15.7%,同比均有提高;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为高新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力量。能源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清洁电力投资继续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0.3%。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重点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继续下降,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绿色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9.2%、45.4%、45.6%。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积极主动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不会改变。我国坚定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稳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季度,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1.1%,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货物同比增长68.2%。我国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让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技术更高、质量更好的中国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8.7%,占出口总额比重约60%,其中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分别增长12.0%、9.9%,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增长10.2%,占比提升至22.8%。过境免签政策扩围优化,带动“中国游”持续火爆全球,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占比超七成。
民生保障继续加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初衷不会改变。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推动发展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7,同比缩小0.03。社会兜底保障不断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5%,在各类保民生政策作用下,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三项合计增长10.4%。民生领域投资继续增加。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农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0%、16.7%、9.8%,均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展望下阶段,虽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甚至可能面临风高浪急的考验,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有基础有条件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有能力有办法向新向上而行,长期向好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
(策划:黎海华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