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 - 求是网

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林 静 2025-05-08 11:21: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思想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古典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以中国古典文明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提供了重要指引与根本遵循。

  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文明,离不开中国古典学研究。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传统。孔子开创的文教传统绵绵若存,贯通至今。中国古人围绕十三经、前三史和周秦诸子等元典展开文字、音韵等传统小学研究,在文本校勘整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稳固的知识根基。但今天的中国古典学绝非“复古”之学,而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之学,担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古典学既研究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本国的起源和发展,也研究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和影响,其探索视野超越国界与民族,在和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其他文明的比较中,重新审视人类古老智慧结晶对现代世界的指导意义,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向力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开放性、包容性尤为显著。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博采众长,在面对外来挑战中实现自我革新,这也充分体现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导弟子要善于发现、学习他人优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杜甫总结诗歌创作心法,认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也是要多向不同方家求教的道理。历史告诉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便可“和而不同”,超越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共存。

  中国古典文明的价值体现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不同文明所共通的智慧品格。先秦时期的中国出现“百家争鸣”,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思想家,为人类贡献了可传诸后世的不朽思想。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忠信”“民本”、墨子所倡导的“兼爱”“非攻”思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核心哲学观“中庸之道”与古希腊先哲的“节制”思想,为消除战争、实现人类和平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不仅体现中国古典文明的智慧,更成为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今天,人类社会再次走到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仅凭技术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文明的力量。现代文明丰富多元,不同文明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亮点。要解决全球问题,必须汇集全人类的集体智慧一起攻坚克难。比如,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中国古典文明讲究“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目的和功能,人类应尊重并顺应自然秩序。这些来自中西方古典文明的智慧都启发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对于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拓展,中国古典文明必将焕发新的光彩,以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宏大格局,为现代世界源源不断提供滋养和启迪,惠泽全球、造福人类。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网站编辑 - 高淑雅 张盼 审核 - 李达